——献给校庆120周年和中国共青团建团100周年
百廿太理,薪火相传。2022年5月6日,太原理工大学迎来建校120周年校庆。回眸双甲子,于汾水之滨、晋商故里,煌煌学府勃勃而来。从煤炭到双碳,太原理工大学纳米碳功能材料团队以“建设美丽山西”为初心,以“纳碳服务双碳”为目标,立足求实,面向创新。
然碳兴朝,善假曩材以养生息,“双碳”的实现终究离不开煤炭。我国煤炭产业先后经历了年产量35.2亿吨的辉煌时期和“去煤化”思潮盛行的落寞时期。烧煤的时代逐渐远去,然而煤炭一次能源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仍肩负着保障能源发展的重任。习近平主席曾在调研时指出:要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任务,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发展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双碳”目标应从全国角度来衡量,要先立后破,而不能未立先破,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不行。可见,在山西,为实现“双碳”目标,清洁高效低碳利用煤炭,促进“煤炭由燃料向燃料与原料并重转变”是历史的必然。
巍巍上庠,国运所系。太原理工大学紧密围绕山西省煤炭发展需求,始终坚持煤炭高效加工转化综合利用研究,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便致力于煤炭领域的优秀人才培养。1979年在栾茀等同志的积极筹备下创立山西煤炭化学工业大学,开启了太原理工大学煤炭资源工作的新篇章,并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领域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太原理工大学纳米碳功能材料团队刘旭光教授和杨永珍教授长期从事煤炭高效利用、转化和人才培养工作。刘旭光教授自1980年进入山西煤炭化学工业大学初涉煤炭领域,先后在太原工业大学煤加工工程专业和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物理化学专业完成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学习,在煤炭加工和转化领域取得扎实的专业基础。杨永珍教授1992年毕业于太原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后在山西焦化集团有限公司从事与煤炭洗选、炼焦生产、煤焦油加工相关的技术工作,具有丰富的煤炭清洁利用研究经验。两位教授于2008年组建纳米碳功能材料团队,开展煤基纳米碳功能材料的研究。
冀求纳碳许,耐得半宵寒。十多年来,纳米碳功能材料团队立足于山西省资源现状和转型发展的需求,聚焦于研究煤炭清洁和高附加值利用,以“纳碳服务双碳”为目标,开发煤基纳米碳功能材料,志在开创“从煤而来,点煤成金;向煤而去,从煤淘金”的美好愿景。目前,团队以煤炭及其副产物为原料,先后制备出一系列不同维度的煤基纳米碳新型功能材料,包括洋葱状富勒烯、碳点、微/纳碳球、纳米碳管、石墨烯和碳气凝胶等,并发展其在光电光伏、生态环境和生物医用领域中的功能化应用。在此基础上,团队先后获得国家、科技部和山西省等42项科研项目,以及教育部创新团队和山西省科技创新重点团队的资助,累计科研经费2600余万元;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山西省科技进步奖7项;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763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01项;培养博士研究生26名,硕士研究生55名,指导本科毕业设计148人。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先进的材料、技术和人才等支撑。
传承开拓,源远流长。纳米碳功能材料团队培养的毕业生走出太原理工大学,走向工作岗位,继续践行“纳碳服务双碳”的精神。2006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符冬菊,目前就职于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并联合国内最大的负极龙头企业——深圳市贝特瑞有限公司,针对“锂离子电池用硅碳复合负极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研发及其应用”重点难题进行技术攻关,实现了国内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量产和首次商业化应用。2010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郭明聪,现任中钢集团鞍山热能研究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投身于煤沥青加工及新型炭材料的研究、生产技术研发等工作,开发用于超高功率电极及接头的针状焦产品已在多家企业转化,且在行业内居于遥遥领先的水平。2018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杜勤,就职于山西省地质勘查局212地质队,在煤矿一线从事分析工作,为煤炭安全生产提供重要依据。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纳米碳功能材料团队目前在校研究生59名,全体纳碳人在导师们的带领下齐心协力为服务“双碳”潜思精研。2019级博士研究生屈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联合培养),将纳米碳材料的结构和吸附优势与膜分离、磁响应、碳气凝胶技术耦合,合成煤基纳米碳宏观分子印迹材料应用于水相脱酚处理,以无污染、可持续的方式有效解决粉体吸附剂团聚、难以回收和大规模应用的挑战。2019级博士研究生刘兴华将具有优良光、热性能的多色发光煤基碳点作为荧光粉,研制高性能白光LED和激光器件,为推动健康照明和显示等能源与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材料基础。2019级硕士研究生杨素,开发出一种在单峰超微孔碳上精准限域杂多酸PMo12分子的策略,首次几乎完全激活Mo的本征多电子氧化还原活性,用于固态储能,显示出极高的能量和功率密度。2019级硕士研究生赵文盛,针对目前有机太阳能电池稳定性差的现状,设计构建基于氧化锌/碳点的界面材料,可大幅提升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的效率和稳定性。2019级硕士研究生张昕,为克服目前细胞成像领域中荧光探针靶向性低的难题,开发具有亚细胞器靶向能力的碳点,实现细胞器的精准可视化监测。一直以来,纳米碳功能材料团队的成员始终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促进煤基纳米碳功能材料的清洁化、高值化应用,在“双碳”这场硬仗中发挥自己独特的力量。
光风霁雨,纳碳新程。“双碳”,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绿色中国的必然选择。“初心”,是锚定方向、实现幸福愿景的坚定信念。“求实、创新”,是革故鼎新、勇于突破的凝聚力量。纳米碳功能材料团队将个体的目标承载于党和国家的宏伟发展战略,承载于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迫切需求,承载于太原理工大学的学科发展目标,以纳碳服务双碳,为绘就千里江山染青绿、万里碧空皆如洗的美好画卷贡献力量!
煤本梁栋 藏不夺力 达不失骨 双碳双探煤中碳
匠犹玉璞 逆以孕精 顺以琢华 一流一留匠者心
值此太原理工大学双甲子校庆来临之际,展母校百年立德树人、英才辈出之盛景。纳米碳功能材料团队有幸成为太原理工大学历史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创造者,共祝理工大桃李天下,馥郁芬芳;愿理工大人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砥砺进取,共谱新百年绚烂篇章!
育人明志 入则笃行 出则怀谷 尽心尽辛育才俊
创新求实 昔载厚蕴 今载欣荣 百年百廿创华章
素材整理:纳米碳功能材料团队2019级全体研究生(博士生:刘兴华、屈芸;硕士生:曹哲勇、陈童、李强、康海鑫、孟志翔、孙文瑾、杨素、张昕、赵文盛)
撰稿统筹:陈琳、刘伟峰、秦蕾、王美玲、闫翎鹏、郑静霞
(人名均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
责任编辑:秦蕾